香港電臺廣播劇《遠見》(朱曼子、孔祥卿、車森梅、林司聰)
原著:陳若曦
陳若曦(1938年11月15日-),原名陳秀美,台北永和人,台灣作家。
陳若曦小說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,並堅持寫實主義路線,寫作理念標榜「絕不無病呻吟」,內容深受肯定,曾獲得中山文藝獎、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、吳三連文學獎、吳濁流文學獎等。
目錄 [隱藏]
1 生平
2 主要作品
2.1 大學時期作品
2.2 文革相關作品
2.3 美國及兩岸三地人情世故相關作品
2.4 在台時期作品
3 參考
4 外部連接
[編輯] 生平
她生於木匠家庭,1957年北一女中畢業,就讀台大外文系,喜歡寫小說,與白先勇、歐陽子、王文興等人創辦《現代文學》雜誌,畢業後留學美國。白先勇、歐陽子、王文興、李歐梵、郭松棻等是她在台大外文系的同學。她先是經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加錫(Richard M. McCarthy)推薦,進入何立克學院進修,後轉入馬里蘭州約翰·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研讀。
1966年隨著丈夫段世堯舉家前往中國定居。好些朋友勸她三思,她仍執意前去。剛好碰上文化大革命,吃了不少苦頭,幸而她是回歸的台籍海外學人,而未受到更慘烈的遭遇。
1969年起任教於南京市華東水利學院(現在的河海大學)。1973年離開中國,舉家移居香港,擔任新法書院英文教師。1974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,擔任銀行職員。此一期間,她將在中國的耳聞目睹,寫了一系列小說《尹縣長》,1976年由台灣遠景出版社出版,她以當事人身份來寫,轟動一時。1979年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中心之聘,移居美國。
1979年底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,1980年1月8日,陳若曦由美返台,帶著一封旅美學者、作家簽署的信函面呈當時的總統蔣經國,表達海外學人對此事件的憂心,為高雄事件之民運人士求情,表明此事件是「未暴先鎮、鎮而後暴」。
這27位學者、作家是莊因、杜維明、阮大仁、李歐梵、張系國、許文雄、鄭愁予、鄭樹森、楊牧、許芥昱、歐陽子、葉維廉、田弘茂、張富美、白先勇、謝鐐章、余英時、許倬雲、陳文雄、張灝、劉紹銘、石清正、林毓生、水晶、楊小佩、洪銘水(陳若曦70自述《堅持·無悔》頁264,2008年,台北市)。
1983年出任柏克萊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學系客座講師。1984年劉宜良被殺後,申請隨已有美國國籍的配偶段世堯加入美國國籍獲准。1985年五月於北京會見胡耀邦。1989年創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,並當選首任會長。
1994年應《星期天週刊》之聘,前往香港就職。1995年回台灣定居,並出任國立中央大學駐校作家,兼任慈濟大學教授。1999年獲《中國時報》〈人間副刊〉遴選為十二位跨世紀作家之一。2000年出任南投縣駐縣作家。
2001年-2004年間,擔任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秘書長,成績斐然,盈餘超過新臺幣一億多元,使常務董事蔡文甫大為激賞。
2006年出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駐校作家。2007年當選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、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副理事長、台灣銀髮族協會「藝文列車」主任委員。
[編輯] 主要作品
[編輯] 大學時期作品
〈欽之舅舅〉
〈灰眼黑貓〉
〈巴里的旅程〉
〈收魂〉
〈辛莊〉
〈喬琪〉
〈燃燒的夜〉
〈最後夜戲〉
〈婦人桃花〉
[編輯] 文革相關作品
〈尹縣長〉
〈耿爾在北京〉
〈歸〉
〈晶晶的生日〉
〈尼克森的記者團〉
〈查戶口〉
〈任秀蘭〉
〈丁雲〉
〈十三號單元〉
〈女友艾芬〉
[編輯] 美國及兩岸三地人情世故相關作品
《突圍》
《遠見》
《二胡》
《紙婚》
《城裡城外》
《王左的悲哀》
《貴州女人》
[編輯] 在台時期作品
《女兒的家》
《打造桃花源》
《清水嬸回家》
《完美丈夫的秘密》
《堅持、無悔──陳若曦七十自述》
[編輯] 參考
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:
陳若曦陳若曦佛教小說中女性形象與主題意識
九歌文學網
陳若曦投共始末
中天書坊
現代小說家
[編輯] 外部連接
(英文)Biography and partial bibliography
取自”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9%99%B3%E8%8B%A5%E6%9B%A6″
主演:朱曼子、孔祥卿、車森梅、林司聰、傅菁葦、羅嘉玲、鍾偉明等。
打包下載:
https://590m.com/dir/2964522-5293370-d78213
更多廣播劇下載: